-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公益活动
众手浇灌“幸福花”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播 吴利红 赵一诺 周姿杉 李美时 杨 发布时间:2024-09-10
重建后的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本报资料片
尚志镇城西村村民侯桂红在新房子里侍弄花。本报记者 吴利红摄
五常市水毁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八一和平大桥。本报记者 吴利红摄
租住在青年公寓的年轻人看书学习。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网格员入户宣传民政各项政策。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无论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还是孩子们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等,民生的一切都是总书记所关切的。
近日,记者走进创业公司、乡村、学校、医院、社区……去感受我省怎样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让人们的幸福获得感不断增强。
总书记殷切嘱托
——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
——加快建设重要陆路通道、河海航道、能源管道等基础设施,完善面向东北亚开放的交通运输网络。
——要抓紧修复受损房屋,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最大程度减少农业因灾损失,确保受灾群众安心安全。
——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
龙江创业正当时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在龙江创业,运用自己所学及专业能力,助推我国航天软件领域的发展和升级,为国内航天宇航科技领域开疆拓土。”近日,空时宇航(哈尔滨)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空时宇航)合伙人之一温智涵对记者说。
“空时宇航”的三个合伙人都不简单。温智涵硕士毕业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宋其亮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宋培宇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2020年,三人成立“空时宇航”。公司在创立初期面临重重困难:资金短缺、技术壁垒、市场认知度低。但是,温智涵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缺少资金,他们通过银行贷款解决;深入航天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痛点;积极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建立联系,寻求合作与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努力,“空时宇航”的产品—“航天大模型三维仿真平台”问世。
这款产品集成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解决航天领域问题,有利于推动航天科技的发展。产品问世后,获得高度认可。
“空时宇航”的成功得益于我省的创业政策。据了解,黑龙江省人社厅大力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把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创业平台搭建、创业融资贷款、创业资金补贴、创业培训提升、创业服务指导等全方位支持,坚持以赛促创、以创兴业,举办“龙创杯”创业创新大赛,涌现出空时宇航—航天大模型三维仿真平台等先进制造领域优质项目,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不断释放。
灾后重建标准高
秋日的阳光洒在尚志市老街基桥上,桥上拖拉机、小三轮、小轿车平稳驶过……83岁的老街基乡基丰村村民梁永善看着新桥,心里格外踏实。
去年发生灾情后,省交通运输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交通运输部部署要求,着力在凝聚各方力量、资源和措施中抓准备、快速反应排险情、全力以赴保畅通。成立由厅长任组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班,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政策指导、工作协调、跟踪评估,督促任务落实。组成13个灾情核查评估工作组,对受灾各地开展现场核查,形成了《黑龙江省公路基础设施水毁灾损评估报告》,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按照“先抢通、后修复”的原则,省交通运输厅于去年完成了一般类灾毁路段的修复工作。
今年灾后重建项目在3月份复工后,成立实地督导推进组,加快水毁工程恢复重建工作进程。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大中桥(18座)2023年水毁恢复重建项目承建的桥梁将按期交工陆续通车。
为了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黑龙江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对新建的水毁桥涵提高了设计标准,在路基水毁点位增设了排水沟、急流槽等排水设施。
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恢复路基路面213.826公里,维修桥梁80座,重建桥梁13座,维修重建涵洞151道。防排系统全面建立,公路防洪抗洪能力进一步提升。
为提高项目防灾减灾能力,对去年沿河路基水毁严重段落设置墙高4.5~8.5米,墙厚0.9~3.2米不等的大体积水泥混凝土仰斜式挡土墙及浸水式路肩墙,可全面提升路基边坡抗冲刷能力,有效抵御未来洪水侵袭路基,保证公路耐久稳固,为社会提供安全畅通的道路行车条件。
百姓住上幸福房
尚志市尚志镇城西村村民侯桂红的新房子温暖亮堂。“新房子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侯桂红笑着说。
“去年屋子被洪水冲垮后,新房子很快就盖起来了。”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昝清林告诉记者。
去年8月受台风影响,我省农村损毁住房达20027户。省住建厅因房施策、一房一策,重建安置统筹推动、服务指导多方联动。今年8月,全面完成17311户农村住房恢复重建任务。
我省住建部门一直坚持把住房恢复重建做成精品工程,实现住房品质在抗灾能力、保温性能、风貌品质、居住功能的“四个提升”。新建住房均采用高承台、深基础,规范设置了上、下圈梁和构造柱,防灾抗震能力明显增强。砖混结构住房广泛应用挤塑或模塑聚苯板,保温质效大幅提高,EPS模块、三玻真空窗等新型建材和装配式建造技术大比例应用。
在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我省住建部门不断丰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加大配租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积极破解低保低收入群体、新市民、青年人、工薪收入家庭住房难题,织密扎牢“保障网”,让群众住得更安心、更舒心、更幸福。
为解决城镇居民尤其是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2022年,我省严格落实国家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部署,积极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十四五”期间,我省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目前,通过新建、改造、转化等模式筹集房源2.5万套。2024年全省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000套,目前已筹集5709套。
国家提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2024年计划筹集保障性住房5000套,哈尔滨市作为首批城市之一,已于4月在东北三省率先实现首批项目全面开工,计划10月份启动配售。
基础教育保障多
“我在这里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历史课!”六年三班学生李秉轩深有感触地说。9月1日,牡丹江市江南实验中学红色牡丹江主题教育馆内,“红色第一课”生动火热。
这是牡丹江市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缩影,“红色第一课”成为我省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精神的生动课堂。
近两年,黑龙江做大教育资源“蛋糕”,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着力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刚搬来时,我们最担心的是孩子入园问题。没想到,这里早就建成了高标准的配套幼儿园,孩子入园后每天都很开心。”五常市山河镇中心幼儿园幼儿家长高兴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在“扩大教育资源”和“完善保障机制”上下更大力气。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为抓手,以分类评价为路径,加快扩增学前优质学位。
当“有学上”成为现实,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五常市依托国家惠民政策,地方投资1374万元新建朝鲜族高级中学教学楼,投资1573万元新建五常二中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面对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我省统筹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省、市、县三级联盟,实现联盟内学校多方面同步提质升级。
“联盟通过选树一批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红旗学校’新标杆,形成‘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镇带村、区域协同、镇村一体’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格局,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机制,大幅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农村义务教育核心联盟校、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说。
看病就医更便利
看病就医,是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为满足区域内群众看大病、重病的需求,我省通过引导高水平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解决群众跨省就医的难题。
自2022年以来,我省申报的呼吸、儿童、中医(肿瘤)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先后获批并开工建设,完成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整体规划布局。目前,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已引进医疗新技术12项,该院呼吸介入诊疗中心已成为我省呼吸领域技术实力最强的诊疗机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2023年门急诊量和患者外转人数与2022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6.3%和下降18.8%。国家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已引进中医新技术10项,应用新技术开展相关治疗15754例。
2019年,密山市被确定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基层群众152.3万人次,2023年,基层门急诊人次比2019年增加21.6%,连续三年县域就诊率均在90%以上。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维东表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能够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此外,为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省医保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积极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截至2024年6月底,参与国家及省际联盟集采的药品达964种,医用耗材53类,累计节约资金95亿元,惠及4.42亿人次。
社会救助覆盖全
在黑河市爱辉区兴安街道金融社区,网格员通过社会救助大数据预警监测发现居民柏阿姨因病生活陷入困境。了解情况后,网格员主动帮助柏阿姨办理临时救助,第一时间上报兴安街道,协助柏阿姨准备材料,为其成功申请临时救助款2000元。
黑龙江省民政厅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持续打造“民政牵挂·救在身边”社会救助品牌,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基本救助扩围增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低收入人口审核确认办法和扩围增效政策,推出“单人保”、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刚性支出扣减、分类施保等措施,专项救助由5类扩大到11类,延伸至低保边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各类专项救助惠及164.62万人。
近年来,我省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省、市、县三级数据纵向联动,省直16个部门、23家金融机构、66项数据横向共享,目前,已覆盖省内城乡近270万低收入人口,各地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与“主动发现+自主申报”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一体排查,形成了监测、预警、帮扶工作闭环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对象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除了资金发放、物质帮助外,心理、情感、文化、照料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对此,我省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实现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化。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李播 吴利红 赵一诺 周姿杉 李美时 杨惠暄采写
◎记者手记
创新为径 通往幸福
人民群众渴望幸福,更渴望长久的幸福。因而民生福祉如何持续增进,是眼下龙江面临的一大重任。
总书记视察龙江,为龙江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而幸福龙江建设既是落实,又是责任。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近期的系列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面对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诉求,我省各地各部门在抓好各项民生实事和民心工程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推出了诸多创新之举,让人们的幸福获得感更强,让民生底线兜得更准、更牢。
人社部门不断创新推出的就业政策,让更多的劳动者实现了高质量充分就业;交通运输部门按照“先抢通、后修复”的原则,完成了一般类灾毁路段的修复工作,提供了一条条安全畅通的道路;住建部门不断丰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百姓住上幸福房;医疗医保部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集中药品采购,缓解了群众看病难、买药贵的压力;教育部门着力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民政部门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让救助更精准更温暖……一系列务实举措,托起了“稳稳的幸福”,让“幸福龙江”的底色更足。
◎新闻链接
黑龙江省人社部门大力实施《黑龙江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2022-2025)》,坚持鼓励创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兼顾并重、促进重点群体创业与纵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着力培育更多优质市场主体,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2023年以来,全省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多亿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达20多万人次,为企业发放各类补贴资金5亿元,通过促进创业带动实现新就业80多万人。
近年来,我省切实兜住兜准兜牢了全省142万低保、特困对象的基本生活底线。在2022年、2023年民政部、财政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省教育厅将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发展,聚焦“扩大教育资源”和“完善保障机制”方面,本年度计划新增普惠性幼儿园92所、新增学前教育优质学位3.08万个。同时,统筹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6亿元,用于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今年计划新增优质学校104所、优质学位8.51万个。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上,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